近年来,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建机制、强优势、筑高峰,凝聚多学科之力,为市民打造一站式、高质量的心血管病防治服务——
急慢并重守护“心”健康
《苏州日报》2023年11月21日 A07版

  □苏报通讯员 倪海燕 刘 湘 张耀庭 苏报记者 陆 珏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组系统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人数推算约3.3亿,平均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

  为守护百姓“心”健康,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聚焦急危重、慢病专病等方向,不断推进疾病诊疗中心和特色亚专科建设,做到急病能急、重症能治、慢病够准。

  医疗“黑科技” 让心跳不再“失控”

  心脏有两个心室腔,只有双心室保持同步收缩才能使心脏正常高效地运作,帮助身体健康运转。如果双心室长期异步性收缩,心脏无法正常泵血,输出血液无法顺利回流到心脏,就会导致心力衰竭等问题。据统计,重度心力衰竭5年的死亡率大于50%,患者不仅面临死亡威胁,日常生活中还有呼吸困难、乏力、浮肿等症状困扰,反复住院产生的花费也很高。

  81岁的王阿婆突发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甚至出现意识不清的症状。经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王阿婆QRS波宽度大于150ms,心脏已扩大至75mm,左室射血分数仅22%,心脏功能不及正常人的一半,心脏运动不协调,病情十分危急。通过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及药物等紧急治疗后,王阿婆呼吸困难等症状虽得到短暂缓解,但出院后胸闷气短仍反复发作,药物治疗反应也较差。半年后,王阿婆在苏大附二院心血管科接受了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出院后定期至起搏器门诊复诊,经过器械和药物的联合作用,她的心脏已经缩小到49mm,射血分数提高至61%,心电图中QRS波变窄,平素日常活动已无明显不适。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是苏大附二院心血管科常见的微创手术之一。该术式通过电脉冲刺激心肌,使心脏的两个心室同频跳动,达到恢复心脏协调、改善心脏功能的目的,是心力衰竭治疗史上新的突破和有效的治疗手段。手术能够改善部分心脏功能低下、双心室协调性差的患者预后,缓解心力衰竭的症状,提高活动耐量,降低心力衰竭的住院率和死亡率。

  近年来,苏大附二院心血管科凭借过硬的手术水平、优质的团队合作及标准的随访模式,已经为众多患者带来“心”的希望。该院心血管科在国内较早开展心脏起搏器植入、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除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外,科室常规开展多类型起搏器、心脏事件记录仪等心脏植入器械手术,治疗各种类型的缓慢型心律失常和恶性心律失常。此外,科室常规开展起搏器程控门诊,联合心功能室,共同参与评估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的各项参数,提供程控的科学方案,做好手术患者的个体化长期管理和随访。

  关注心脏健康,房颤问题也不容忽视。房颤和心衰常常共存,有研究显示,在心衰患者中,房颤的患病率约占三分之一,而永久性房颤患者中有55%合并心衰,两者共存时会相互促进,加快疾病进展,增加病死率。房颤是一种以快速、无序心房活动为特征的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也有着重大威胁。

  2018年,苏大附二院通过“中国房颤中心(标准版)”认证,房颤治疗达到国家先进水平。近年来,医院进一步加强心房颤动规范化管理体系建设,从院前筛查、院内标准化治疗、出院后规范管理等方面开展全阶段、标准化、规范化、个体化的治疗策略,已长期成熟开展左心耳封堵术、房颤射频消融术、房颤冷冻球囊消融术等手术,在治疗房颤患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此外,心血管科还通过开设房颤门诊、加强出院后随访和管理的方式,切实让患者获益。与此同时,心血管科也开展心内电生理检查、房室结折返或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室早、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帮助房颤患者安“心”生活。

  “硬核”保障 让急危重患者获“心”生

  张老伯患主动脉瓣狭窄多年,因担心无法耐受外科手术而迟迟不敢就医,直到出现严重的心衰症状,甚至无法独自完成洗澡、洗衣、做饭等基本生活需求,这才就诊。苏大附二院的专家们对其进行充分评估,制定了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这一微创手术方案。术后第二天张老伯即可下地行走,目前已恢复正常生活,只需持续随访即可。TAVR是一项高难度介入技术,需要临床经验丰富、技术能力过关、整体配合默契的专业团队规范化开展,由心血管科、血管外科、心功能室、麻醉科、护理等多学科共同完成。

  TAVR是通过动脉系统送入介入导管,将人工主动脉瓣膜输送至主动脉瓣区锚定,代替原瓣膜,恢复瓣膜功能的一种技术。随着手术操作技术的提高和器械的改进,日臻成熟的TAVR技术成为更多高危、极高危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并不断向中低危患者以及二叶式主动脉瓣、外科换瓣术后瓣膜衰败及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过渡。

  “以往,先天性心脏病、瓣膜病、心肌病等结构性心脏疾病只能通过外科干预,一旦外科手术风险高即失去手术机会。近年来随着心血管介入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日益成熟,绝大部分结构性心脏病均能通过介入方式治疗。”苏大附二院心血管科副主任李晖介绍,介入手术创伤小、恢复快,能够让主动脉瓣病变的患者免受开胸的痛苦,对于高龄、合并症较多、不能耐受外科开胸手术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来说是较优的选择,能够带来新的希望。

  葛大爷突发剧烈胸痛,120急救到场为其进行心电图检查,提示为急性心肌梗死,医护人员一边抢救,一边联系苏大附二院胸痛中心并开启绿色通道。葛大爷被顺利送进导管室,冠脉团队很快完成造影,发现是死亡率接近100%的左主干闭塞。冠状动脉左主干担负着心脏供血三分之二的任务量,一旦发生闭塞,就会引发大面积心肌坏死,随之而来的是室颤、心脏骤停、心源性猝死。该院心血管科介入团队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如细线穿针般将导丝穿过病变血管,球囊扩张后成功植入支架,及时疏通血管、解除狭窄、恢复血流,成功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整个过程不到一小时。然而这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术后患者经历了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交感电风暴、心衰等各道难关,在重症团队的精心救治下,患者终于转危为安。

  我国心脏重症患者每年高达3000万,是目前人数最多的危重病患者群体。苏大附二院心血管科心脏监护室(CCU)多措并举不断提高重症患者的救治能力。在急性心肌梗死诊疗方面,心血管科建有完善的急诊绿色通道和全天候的急症冠脉介入团队,能够最大限度提高诊疗速度,减少诊疗环节,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成功率,将心梗死亡率控制在3%。在急性心力衰竭方面,科室紧跟国际先进水平,开展规范化诊疗。床旁超滤技术、血流动力学监测、主动脉球囊反搏技术、机械辅助通气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急性、危重心力衰竭的救治成功率。在重症患者管理上,建立了良好的随访机制,危重症心脏病患者病情稳定回归家庭后,科室定期随访有效帮助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李晖提醒,如果突然出现气短、体力明显下降、爬低层楼梯气喘等症状,需要提高警惕及时到医院做检查,防止延误病情导致严重后果。

  “三步走”战略 打造慢病管理“苏州模式”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当前,以冠心病和脑卒中为首的泛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居榜首。推动卫生发展模式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关口前移,至关重要。

  今年77岁的苏大爷五年前曾患脑梗死,近期因胸闷、头晕症状来到苏大附二院神经内科就诊,经过CT造影发现其锁骨下的动脉和颈内动脉均已中度狭窄,且冠状动脉三支出现病变。在医生的建议下,苏大爷转到该院的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接受治疗,经过进一步全面、细致地检查,确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颈动脉狭窄及下肢静脉血栓等问题。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立即召集心血管科、神经内科、血管外科等科室专家综合评估,为苏大爷制定了个性化治疗方案,并在血管狭窄处置入药物支架。术后造影显示狭窄消失,苏大爷的症状也得到有效缓解,今后只需在泛血管专病门诊随访即可。

  泛血管疾病是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共同病理特征,主要危害心、脑、肾、四肢等重要器官的一组系统性血管疾病,包括常见的冠心病、脑梗死、颈动脉或下肢动脉狭窄等。“尽管泛血管疾病涉及的血管和器官各有不同,但在发病机理、危险因素和治疗管理方面存在诸多共性,因此通过泛血管疾病管理方式,可让病人在诊疗过程中最大程度获益。”苏大附二院心血管科副主任周祥介绍。

  泛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很多,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和肥胖等都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生动脉硬化斑块,多数病人没有症状,或休息一下就能缓解,一旦斑块破裂就很容易引起血栓,危及生命。“早期干预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意义重大,而有效防治的关键就是干预动脉硬化斑块,针对其进行系统性评价和综合管理。”周祥介绍,人体血管是动脉、静脉、淋巴管等所构成的一个复杂网络,患者血管床只要一处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其他地方的血管也可能已经存在同样的病变。

  为帮助泛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从源头上阻断疾病发生,为泛血管疾病患者提供以病人为中心的系统性评估和综合管理,苏大附二院在全市范围内率先成立了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并基于多学科协作和跨学科整合理念,创新成立泛血管疾病专病门诊和多学科门诊等,将全身血管视作整体进行综合防治。以往患者有心脏血管问题要去看心血管科,脑血管问题去看神经科,现在患者一旦出现心脑血管问题,将由来自该院心血管科、神经内科、血管外科、内分泌科等多个科室的专家,为其提供全面、规范、个体化的诊疗服务,解决以往患者需自行到相关科室分别找医生就诊,甚至重复检查等困扰。

  近日,苏州市医学会泛血管医学分会正式成立。作为主任委员的周祥介绍,分会将重点打造泛血管疾病管理的“苏州模式”,一方面对患者进行系统性筛查,融合多学科观点综合诊疗,提高泛血管疾病诊治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另一方面实现对患者从预防、诊断、治疗到预后的全程化管理,并广泛开展泛血管科普宣教和临床研究。周祥介绍,今后还将成立苏州市泛血管医学联盟,构建“1+X”模式的泛血管疾病管理区域网络,以各三级医院率先建设的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为基点,与周边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和托管关系,逐步覆盖泛血管疾病人群的全方位全周期管理,并建设苏州市的泛血管疾病信息管理平台,最终实现苏州市范围内泛血管疾病管理一张网,以患者为中心,患者档案随人上下转诊、长期康复管理。此外,泛血管医学研究中心也将成立,搭建多学科多领域交叉研究科研平台,广泛开展泛血管医学临床研究及基础研究,以期探寻更优的泛血管疾病诊疗方案,提高诊疗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