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播App
扫一扫阅读

朱建军:复苏“心”声 重启生命
引力播
2023-08-10 20:25
引力播记者:陆飞龙

【人物名片】朱建军,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重症医学科副主任。20年来,他坚守在急诊、急救以及重症的临床一线,探索更高质量的救治流程,在传统急救医疗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复苏中心”概念,以更好的救治服务为突发病危患者争取最佳复苏结果。他曾获江苏省333人才第三层次培养对象和苏州市姑苏卫生重点人才等荣誉。

两手交叉平放、上下做按压动作,在采访的过程当中,朱建军时不时地演示急救时的心肺复苏动作,熟练得如同条件反射一般。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医院准备交接班,穿梭于ICU病房细致检查病人的状况,深夜待命有突发情况随叫随到,对于朱建军说,这是在急重症科室工作20年来的日常。

搭建“复苏中心”,打通急救大链条

“我们科室承担的救治任务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时间紧迫,一个是病症危重。”对长期奋战在急重症救治一线的朱建军而言,几乎每天都在“与死神赛跑”中度过。他所在的急重症医学科,每天都面临众多急诊患者,其中,心脏骤停是危及患者生命的重要病症之一。

“进行干预的第一个时间点特别重要。心脏骤停如果得到及时救治,一般可以使患者恢复正常的生命体征;如果错过了抢救的最佳黄金时间段,即使做了再大的努力,有时也无力挽回。”朱建军说。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专业评估和诊疗、火速转移到急诊室,过程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危。自参加工作20多年来,在医院、科室以及科主任刘励军教授的培养和支持下,朱建军不断吸取每一次救治中的经验教训,探索应对心脏骤停更高质量的救治模式。

近年来,针对院外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率相对较低的痛点,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重症团队在现有急救医疗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进一步实体化了“复苏中心”的概念,从心脏骤停预防、急救、监护、治疗、康复等全过程,通过整合各种医疗资源并优化系统流程,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救治服务,争取最佳的复苏结果。

“通过强化对相关医护人员的培训等手段,我们进一步加强院前急救的救治力量,努力打通‘院外院内’急救大链条,主动争取黄金抢救时间,力求尽早干预。”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如今该院复苏中心初见雏形,将院外心脏骤停病人的复苏成功率、存活率较之前提高了近30%,每年成功抢救因心脏骤停的病人约120例。

抢抓黄金时间,与死神“竞速”

某日凌晨3点,一名30岁的年轻人在家中突发心脏骤停,家属立即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抢救,一边拨打急救电话。急救车赶到后,车上准备就绪的急重症科医生立即开展专业急救。

到了医院,包括朱建军在内的4名医生和4名护士早已在岗位准备就绪,在救护车门打开的第一时间接过抢救的接力棒。病人推进手术室时已没有呼吸,在团队8名成员密切配合开展高质量心肺复苏之后,病人的心跳逐渐恢复。虽然有了一线转机,但病人的血压仍很不稳定,伴随严重的心律失常,随时可能休克或再次心脏骤停。从上呼吸机、及时启动ECMO(体外膜肺氧合设备)到CT血管造影排查,朱建军临危不乱,沉着地带领团队最大程度确保患者在转运以及检查过程中的安全和手术的顺利开展。最终,经过多学科的重症监护治疗及后期的康复,病人顺利完成各项检测,在两周后走出ICU,一个月后健康出院,没有留下后遗症。

“救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来自院内外各环节医护人员密切的联动配合。”朱建军说,复苏工作中接报、转运、检查等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发生任何的意外,从死神手里抢回生命的并不止是一台手术,成果来自于团队成员在每一个环节竭尽全力地投入奉献,这正是复苏中心的价值所在。

以病人为中心,为救治全力以赴

“相较于传统的来院治疗,我们希望做到的是‘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如果病人需要,医生就及时到场。”朱建军说,每一次抢救医护人员都全力以赴,以求对得起病人和家属、对得起自己这份职业。

与专科门诊相比,急诊接待的病患群体情况更紧急、更复杂。除了心脏骤停,朱建军也经常参与救治创伤后大出血、颅脑外伤、中毒等急重症病人,临床中经常涉及血流动力学监测、血液净化、气管镜等技术的开展,涵盖了消化、血液、呼吸、内分泌等多个学科。“病人的情况多种多样,对于急重症学科的医护人员而言,掌握的知识要更加全面,努力做‘全科医生’。这就促进了我们在平时抓紧自身的学习,要与其他各个科室加强交流。”朱建军积极利用业余时间阅读文献资料,参加相关学术交流会议,紧跟行业最前沿的进展。近年来,他共发表论文15篇,其中SCI论文6篇,中华核心期刊5篇,获省级科研项目1项,市厅级科研项目4项,获市厅级科研奖励4项。

“我只是全市无数医护工作者当中的一名。”朱建军说,今后自己将继续努力,为苏州急救事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苏报融媒记者 陆飞龙 实习生 罗梓媛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阿土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